食而无味
检索

当前位置:由之中文网 > 食而无味 > 解构文字 > 正文
  • 上一篇:防人之心为何要有?
  • 下一篇:时间真的可以治愈一切?
  • 解构源起(发布于2012年08月05日,阅读次)

    解构源起

    十五岁以后,子皮开始喜欢看书,每看到诗句、警句就抄录下来以为一种生活的享受、一种行为的标杆。后来子皮知道,那是因为子皮写不出诗说不出警句的缘故。
    大概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,子皮读了一本叫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,忽然颠覆了子皮对名言警句的敬佩之心,再后来发现,名言大都是脑残人或者说话时脑残所为——也就是说,名言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有缺陷的,假如“同病相怜”,你会觉得印到你心坎里,其实是一剂毒药。那个时候有一首诗是裴多菲的,写道:“生命诚可贵,爱情价更高。若为自由故,两者皆可抛。”其实从科学的角度看去,自由也好,爱情也罢,如若没了生命,还有什么意义呢?那时候是一个疯狂的年代,很多以为是至理名言的后来都发现经不起细细琢磨的,因为那时候基本上都是脑残人构成的社会,直到有一天,子皮看到这样一段话,“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,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。”(The mark of the immature man is that he wants to die nobly for a cause, while the mark of the mature man is that he wants to live humbly for one.")被深深地震撼了,原来生命的意义还有别他解法!这句话出自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,很多年以后的今天还能被记住,纯粹是因为子皮那时只有最最单一单纯的精神世界。从那个时候起,子皮不再迷信名言警句座右铭,开始疑问人的精神世界……

    由之
    2012年8月5日于海上


    苏ICP备10000618号

    版权所有:由之中文网 联系youzhi34@126.com